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十位经济学家联袂创作出版《大国经济学》解读中国式现代化

来源:齐鲁壹点    时间:2023-07-10 19:29:31


(资料图)

记者 曲鹏

近日,一部以大国发展与转型视角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经济通识读本《大国经济学:面向长期、全局、多维的中国发展》由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由来自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九所全国顶尖高校,各具专长的十位一流中生代经济学家联袂创作,覆盖了中国经济研究的基本领域,以“大国”切入,深入其细节与内涵,十位作者为讲述中国发展的故事提供了一部来自经济学界的读本。

发展必然伴随着转变,但大多数人在习惯了中国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对中国社会经济所置身的转变并没有充分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的40余年,也是中国从传统向现代、从计划向市场、从相对封闭向开放三重转型集中展开的40余年。对于一个幅员辽阔、区域差异显著、治理层级复杂、进出口贸易体量庞大的国家而言,要讲清楚这个千头万绪的发展故事并不容易,如何认识中国发展的特殊与一般,找到一个逻辑一致的,既能解释中国发展,又能解释当前存在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的视角与框架,是当代中国经济学所面临的重要任务。要说清楚中国的发展,必须要说清楚中国经济在多大程度上能被现有经济学理论和知识解释,说清楚什么是中国特色,以及中国特色在社会经济中的实际运作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大国大城》作者陆铭是《大国经济学》一书的写作发起人之一。在陆铭教授看来,理解中国经济不能脱离现代经济学所揭示的普遍理论,但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当前经济学理论在解释中国经济时的不足之处,他指出,此前的中国经济研究在两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一是国家规模的影响与影响机制,二是转型问题 。

“国家规模”在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以及国家间的关系时,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在一个国家内部,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其内部治理特征如何影响经济的运作?既有的经济学理论主要关注市场经济如何配置资源,以及政府如何通过经济政策的调控优化资源配置,顺利实现经济的平稳发展,但事实上缺少理解大国经济的理论和维度。

既有的经济学研究,在静态与跨空间的资源配置方面,包括在时间维度上去解释经济发展的过程和经济增长理论方面,有着非常成熟的理论与积累,这些都已经被现代经济学教科书经典化了。但是转型的问题在经济学始终是冷门的学科,现在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不那么关心这个问题。但当代中国是从一个特殊的起点出发,在几十年的时间内走过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历程,这一转变的内在参差错落,压缩时间内的快速转型也会使大国内部的体制性结构性不适更加突出。然而,转型问题在经济学研究中相对冷门,中国经济学界应当对大国转型问题做出更好的解答。

从规模和转型特征入手,说清楚“大国”意味着什么,并如何影响了中国经济,从这样一条层层递进的逻辑主线展开,而非用部门分类来论述中国经济,是《大国经济学》写作的特色所在。比如陆铭教授在“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变局”一章中,从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变局入手,分析了要素市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堵点与改革方向,认为要实现长期、全局、多维最优的大国治理,中国正面临着愈发紧迫的挑战,但大国的禀赋也意味着中国在发展中走向平衡还有很大的空间。 在“开放时代的大国发展”一章中,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汝岱指出,全球化使中国经济实现腾飞,但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巨大体量,与当前技术进步、资本加速替代劳动、旧分工模式变化等新的形势,使得全球生产与贸易格局面临重大转折,新经济时代的中国应该进一步畅通国内大循环,发挥大国优势,走向更高水平的开放。

面对迅猛的社会转型与变化的世界发展格局,大国的体制与观念应该如何转变?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学曾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探索做出巨大贡献,如今,当代的中国经济学研究者需要回答好这个时代提出的新问题。透过“大国”肌理,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独特的“大国经济学”弥补现代经济学的不足,是为了客观认识自身的发展,提出深化改革的路径,避免理论上的模糊,也是为了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让世界听懂中国发展的故事。

X 关闭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22 南方机械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21   联系邮箱:855 729 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