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天天时讯:新书分享会|关于“一位女性和她的时代”

来源:齐鲁壹点    时间:2023-03-01 12:04:17


(资料图)

近日,《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作者余斌与《漫长的余生》作者罗新做客北京建投书局,历史作家刘勃担任主持,与读者分享写作背后的故事,追忆“一位女性和她的时代”,在个体的生命史里,触碰历史长河的涟漪。

活动开始时,余斌引用电影《90后》徐蓓导演对杨苡先生的评价——“时代不是她的人生背景,她的人生就是时代本身”,谈了《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这本书的特点。他说,这本口述史里面讲了很多细碎的,很细小的事情。和历史和时代这样一些大词比起来,可能显得微不足道。但我们是以什么标准来判断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过去可能有些读者觉得,“历史”这个词和我们普通人是无关的,因为有些历史的描述把细节全部剔除了,但《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和《漫长的余生》这样的书使我们看到,个人的记忆和大历史的叙述与描述之间,会有多大的差距。也可以看到,作为一个女性,一个人的命运怎样被她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所决定。

罗新表示,《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这本书一开头就把他给镇住了,甚至不能够囫囵吞枣地阅读,只能够一个字、一个字地看。罗新说,他读完发了一个朋友圈,表示自己好久没有这么享受,每个字不肯放松地阅读。再次体会到了年轻的时候读金庸的感觉,甚至是三十多年前读杨绛的《洗澡》时的感觉。他说,当年有很多像杨苡这样的进步女性,十三四岁就懂得挣脱传统家族的牢笼,千辛万苦地出去求学,闯世界,她们的风姿,在杨苡这本书里也有所描写,杨苡自己也是这样的一位进步女性。她的回忆,充满时代风云下的激动人心,也极富美感与韵律,是非常动人的女性之歌。

刘勃替广大读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余斌作为本书的撰稿者,是如何把握此书风格的?余斌回应说,他其实希望自己尽量隐身尽量透明,让读者感受不到记述人存在,但另一方面,这本书究竟还是他与杨苡老师聊天的结晶,要说完全是哪一位的风格,必须承认,是二者兼有。杨苡的记忆特点就是高度场景化的,她是一个天真的、生动的表述者,这本书出版于杨苡生前,在成稿过程中,余斌一边记录,杨苡一边阅读,她看到文稿后还在不断补充新的细节,才使得这本书呈现出现在如此鲜活跳脱,有如少女般的气息。

对于本书的文学性,两位嘉宾也都表达了独到的见解。余斌说,他注意到网上有些说法,说这本书“缺乏文学性”,他说,这本书最重要的部分其实不在于文学性,或者说不是那些通常认为的文艺性。口述史属于历史作品,他想要的就是它的鲜活、生动。所有的一切就是为这个服务的,希望读者阅读时能够身临其境,给读者带去沉浸式的体验,唤起某种时代的沧桑之感,而不是去留意特别雕琢精美的辞藻。杨苡在世时看了文稿,也曾想改成特别书面的写法,但余斌与她探讨后,她接受了现在的表达,所以才有如今这种质感的呈现。

罗新反而觉得这本书特别具有文学性,甚至是强烈的文学性,因为他特别注意一本书的形式,他自己也做很多资料梳理工作,可以想见十年间余斌在杨苡那里收获多少口述材料。录音其实很可能是跳脱的、凌乱的,很多人并不知道要怎么处理这种海量素材,但最终这本书有这样的构思和布局,非常紧凑,不仅在细节上迷人,而且全书整体上也很迷人,是殊为难得的。从成书角度来说,这其实是一本具备高度文学性的作品。

罗新进一步谈论了本书洋溢的女性特质,他说,他和很多读者一样,不喜欢读大家族的历史,觉得过于厚重遥远,但对杨苡家族那一部分,他很愿意仔细地读。因为他自己一直在研究北朝大家族,特别跟女性有关,因为大家族研究如果从女性出发,会给出一个不一样的叙述。杨苡先生的叙述确实不一样,她说得最动人的部分都是女性。这一部分跟我们一般人对家族的理解不一样,特别值得细细品味。

X 关闭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22 南方机械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21   联系邮箱:855 729 8@qq.com